作者:李庆琳 来源于:家长学院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信息内容也更庞杂。再加上受众信息需求趋向细化,人们在众多选择面前常常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特刊是专门为某个节日、事件或者人物等而发行特别的期刊。它的出现满足了读者个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阅读要求。虽说特刊的起源已不可拷,但是近年来,特刊的发展是读者有目共睹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人总是精益求精”。做好一本特刊,大概可以从策划、版面设计和内容三方面入手。
艺术源于生活
戴尔·麦康基说,“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做特刊之前,需要做好较周密的策划。策划的目的主要是为特刊的内容采集,正式编写等提供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案。提前做好特刊策划可使后来的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今年七月,《市场星报》举行了“市场星报创刊25周年暨安徽画报全新复刊、安徽画报网上线仪式”。《《市场星报》的特刊策划主要按照三大点方向来做:一是利用重大的节日;二是利用新近发生重大的事件;三是利用社会热点话题。这三个策划方向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热度。在国内,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很多,为特刊提供了永恒不断的主题。因此节日特刊一直是各大报刊杂志的“拿手好菜”,在各大特刊同时做一道菜时,创意为主要赛点。
节日特刊通常会以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节日或者传统节日为主题,比如:国庆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2011年的国庆节,《市场星报》推出了国庆特刊——“星宝漫生活”,这是国内报业首次推出动漫系列的特刊。“星宝漫生活”采用动漫的形式生动鲜活地为读者做了一份详细的国庆旅游攻略。紧接着,《市场星报》“趁热打铁”,就着国庆特刊的热度,在做2010年元旦特刊“星宝贺岁”时同样采用了动漫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一波舒适有趣的阅读体验。
利用重大的事件做特刊策划也是报刊杂志常采用的方法。但也有很多特刊“饥不择食”,不论事情大小,不论时机是否合适,为了推刊而推刊。弱化了特刊本身具有的功能,也拉低自身的水平。重大的事件往往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把落脚点放在重大事件上更能体现一家报刊杂志的高度和水平。很多地方性报纸杂志在推出特刊时会特别地关注重大事件,比如大型国家会议、赛事等,以此拓展该特刊的受众群体,提升该报纸杂志的整体格调。《市场星报》就针对2011年合肥市举办的第二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推出了《星花怒放 十月倾城》特刊,分不同板块对电影节相关事情进行了梳理,读者纷纷叫好。金鸡百花电影节被称为是“中国的奥斯卡”,是全中国电影人和观影人的“特别关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度重视。《市场星报》抓住此次事件就是抓住了读者的“胃”。
除此之外,《市场星报》还善于抓住社会热点的尾巴,在与时事相结合的情况下,还能做到有创新有特色。《市场星报》曾推出《微·笑》特刊。“微”是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用户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市场星报》“见机行事”,及时地蹭了一波微博的热度,社会热点自带的“广告效应”再加上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微·笑》特刊以及圣诞节推出的“圣诞 微·笑”特刊都去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纵观《市场星报》的特刊策划,会发现它的成功之处少不了一件事——“蹭热度”。不管是“蹭”节日的热度,“蹭”重大事件的热度还是“蹭”社会热点的热度,《市场星报》都“蹭”的非常恰当及时,并且蹭的有个性有特色。
“面子”和“里子”
普通的报纸期刊内容往往随意机性很大,不能做预先的计划,而且受到版面的限制。特刊则不同,对时效性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提前做好策划。版面设计是特刊的策划内容之一。
“外表的美远比内在的美容易被发现。”一本成功的特刊,“面子”和“里子”要两手抓。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视觉时代”,特刊的版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不能一目十行了解特刊的时候,特刊的版面设计往往就担负着“以小见大”的任务。版面设计是将特刊版面中的标题、文字、图片和线条等要素有序的一种组合。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如何使版面设计与内容达到完美结合,让特刊的版面设计必须和特刊的内容挂钩。特刊的种类有很多。具体有人物特刊、节日特刊、赛事特刊、会议特刊、自然灾害类特刊等。不同内容的特刊对应不同风格的版面设计,才能让特刊实现艺术价值的同时,彰显报纸的风格。
版面设计中的制图环节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尤为重要,但是简单的图片堆砌往往缺少新意和看点。虽然特刊属于平面媒体,但在制图方面有很多选择。比如2008年8月奥运会《华商晨报》推出的“看懂奥运”特刊,大胆地采用3D示意图为读者们解读较难懂的奥运项目,且图案均为手绘。该特刊因此获得了2008年SND视觉设计大赛信息图表优秀奖。除了手绘,还可以用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素描等多种绘画方式来表现主题,或者将两者结合使用。
1974年,《人民日报》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彩色报纸已不再“稀奇”。如今,色彩已经成了版面设计的重要一环,但是如果色彩运用不当,不仅不会为报刊加分,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同主题的特刊色彩的运用也不同。比如节日特刊的色彩运用要根据不同节日的定位来选择。国庆特刊,元旦特刊和春节特刊的色彩通常以红色、黄色等暖色为主,传达出一种热情洋溢,举国同庆的欢乐感。而自然灾害类特刊的颜色选择就必须严肃正经,通常以黑白色为主,表达报刊对灾害发生的遗憾和人员伤亡的痛惜。
今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各大报纸争先恐后地发行了关于十九大的特刊,但是各有各的侧重点。相似的是,十九大特刊的颜色选择主要都为红色和黄色。如《人民日报》的《砥砺奋进的5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特刊主要就是采用了红色为特刊的色彩基调。红色代表着喜悦、吉利和祥和,是中华民族的最喜爱的颜色。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红色早已超越色彩的定义,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在十九大特刊中大量运用红色,不仅是在庆祝过去五年中,中国取得发展和成就,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展望。
达芬奇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为了使特刊版面更具美观性,版面设计也十分讲究比例。《徐州日报》的端午特刊主要就是采用十字分割比例。该特刊用主图和标题巧妙地将版面分割成了四个部分,使报纸内容看起来不过分冗杂,符合该特刊版面简洁明了的整体风格。
版面设计要求不仅在色彩、比例、制图方面要求与特刊主题和内容相契合,整体效果还必须和谐统一。另外,适当的“留白”可以让版面设计张弛有度,具有一定艺术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创新与内涵需双修
特刊是在某一时间,或围绕某一特别主题而发行的刊页,其内容往往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整合性。托马斯·彼得斯有句名言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在传统纸媒的四百多年的发展中,经历过无数次变革和创新。正是因为纸媒能与时俱进,才能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稳住脚跟,不至于消亡。特刊是伴随纸媒发展出现的产物,一味的“循规蹈矩”,似乎难以出彩。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捏造,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一味地追求“新”,而脱离了现实,那么也就失去了处于现实中的读者。
意大利版《vogue》时尚杂志在2008年7月推出了“全黑”特刊——“TheBlackIssue”。该特刊全部选用黑人模特拍摄。而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文化多样性”似乎只是一句口号。时尚界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且并不受人重视。白人模特占比甚至超过了90%。时尚意大利版《vogue》杂志的主编Franca Sozzani在接受英国《标准晚报》采访时说,“我在面试时看见不少黑人或亚洲模特,但是在秀场上除了我,顶多还剩一位有色人种模特。我希望设计师纯粹是觉得她们不够出众,但我不知道是否真是如此。”也许正是因为面试时在心中埋下了这样的疑问,所以才有了后来大篇幅启用黑人模特的特刊面世。无法否认的是,特刊“TheBlackIssue”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时尚“一家独大”的坚冰。
“TheBlackIssue”还未全面面市就引起轩然大波,在一周内销售一空,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卖的不仅是特刊,更是特刊所表达的时尚全球化、时尚无国界、反种族歧视的理念。
是追求“有意思”,还是追求“有意义”,是特刊面临的一个问题。有的特刊容易走上“歧路”,觉得销售量、阅读量就是特刊的全部价值,一味地着重于抓人眼球,不惜拉低报刊的品味,以迎合低趣味读众。其实,与其抓人眼球,不如好好考虑如何走心,办一本有意义的特刊。
《视界》坎昆会议特刊“走进2012”系列将世人的眼睛引到了地球上现存的生态问题上,“折翼雨林”、“哭泣的冰川”、“熊胆梦魇”、“被掩埋的童年”、“癌症笼罩村庄”……都是被大众所忽视却真真实实存在着的问题。该特刊让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正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考虑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谋求共存。这就是该特刊的意义所在。
互联网时代下,传媒趋向多元化,新媒体一步步占据了主流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地位。特刊作为纸媒的一种,自然也承担了把纸媒从危险边缘拉回的责任。特刊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更符合当代的要求,有望成为未来纸媒的发展方向,对特刊的研究和完善,也是为纸媒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上一篇: 区块链——21世纪的“巴别塔”
下一篇: 夹心中插:新味广告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