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需要历史据

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学习 > 快乐大学时光

历史剧,需要历史据

作者:安鑫       来源于:家长学院

历史剧,需要历史据

“凭什么要下架啊?”“早就该下架了,现在连小朋友都学起了这套”“把宫廷手段抛去,挖掘里面的真善美,减少负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一定要采取下架这种极端方式”2020年9月18日,《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在2018年火遍全中国的宫廷剧遭到了下架。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及历史剧,人们心里不再是那些书上的历史情节,更多的,是当今历史剧里的对白,以及男女主的情感故事。

百转千回,抹了真正历史

中国的历史剧种繁多,大致为历史正剧、宫廷剧、穿越剧、武侠剧和神话剧等。不可否认的是,古装剧在历史剧中占据大半壁江山。2019年的网剧中,播放量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古装剧。古装剧在当下的影视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20世纪末的历史剧,相较于今天的历史剧,突出特点就是纪实。2003年播出的《走向共和》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以影视的效果呈现在大众眼前。

历史正剧之后,200年开播的《金枝欲孽》获得TVB收视冠军,引起很大轰动,引出宫斗剧浪潮,《宫》、《步步惊心》等历史穿越影视剧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后的《甄嬛传》把宫斗剧又拉上一个高度,近年来各种类型的不断出现,历史剧从原本的端庄严肃到穿越剧宫斗剧的盛行,逐渐走上了轻松化,娱乐化路线。相较于宫斗剧历史正剧收视率就相对惨淡了,更多的节目组更愿意制作收视率高的宫斗剧。但是历史剧过度的娱乐化发展也是不可取的,近日,大帝秦国系列的最后版本《大秦赋》的本来是观众最为期待的收官之作,但评分陡然下降,从原来的将近九分下降到的8.4,在播出两个星期后,更是跌到了6.8分的豆瓣评分。

此次《大秦赋》的评分陡然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符合大众预期,剧中情节过度改编,没有做到详略得当。秦始皇当年只有13岁,却派了一个将近40岁的演员出演。对于剧情的设置更是令观众大跌眼镜。在当时秦国中央高度集权的时代大背景下,剧中却花了大量的集数来描写宦官,甚至把宦官的形象描写的嚣张跋扈,与历史事实相差甚远。不止这样,篡改历史情节和人物现象也是层出不穷。迟迟没有上映的《巴清传》就将秦始皇描述成了一个强奸犯。这样把历史人物形象恶化的历史剧也使民众也无法接受。

对于这样的历史剧的创作,观众在欣赏完整部剧之后,虽然获得了暂时的放松和娱乐,却不能从中学到相应的历史知识,了解真正的历史情节,反而扭曲了历史事实。

着网剧不断发展,部分制作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剧中更注重的是人物情感,以宣扬爱情为主,甚至扭曲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这次《如懿传》和《延禧攻略》双双遭到了下架,就有服装和台词不符合真实历史等原因。

整改后的新生曙光

随着宫斗剧不断发展,官方对历史剧的引导,也紧随其后。无论是《巴清传》的难以上线,还是近日《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等宫廷剧的下架,都体现出了官方对历史剧的发展的重视,2011年起,广电总局就大力整顿历史剧的发展,力求历史影剧能够符合真正历史情节。2012年8月,广电总局就电视影视剧创作发展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有一项就指出:“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

不仅如此,近日,《北京日报》微博发文指出了宫斗剧的五大负面影响。表达了对如今宫斗剧泛滥和历史剧偏向娱乐性这一现象的明确态度。

在宫斗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不乏部分历史剧抓住了历史真实,又加之适量艺术塑造,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汉武大帝》、《贞观之治》等依照历史史书改编而来,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信息,融合不少的最新考古资料,再进行了适度艺术加工,以影视剧的形式将历史重现。2007年上映的《大明王朝1566》此剧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堂内外以严嵩、裕王为代表的的几股势力之间的争斗,其中还包括了南海抗倭、海瑞罢官等历史故事。让历史故事跳转到了影视作品中。

近年来,历史剧市场也涌现了大量的历史好剧,《琅玡榜》、《长安十二时辰》等都依据历史展开拍摄和设计,又稍加以艺术的塑造,让作品中既有历史踪迹,又不乏当代审美。

与此同时,还原一场历史并非易事。《长安十二时辰》为了拍出真实的历史场景,人物的服装都按照唐朝服装风格设计,甚至重建了房屋,置办灯节,连哨兵的暗号都是参照了历史史书。得到了大家公认的一致好评,这样一部历史剧背后的成本高达到6个亿的高额。

这样高额的制作成本,并不是每一个剧组都能承受的。而且与商业追求利润,追求效益的目的背道而驰。不仅如此,还原历史会使故事情节起伏性和趣味性降低,依据历史史书进行拍摄难免缺少当代人喜爱的故事情节,使作品收视率下降。2020年开播的《清平乐》就因为剧情太过于平淡,收视率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了提高收视率,提高经济效益制作商家选择了篡改历史,丰富情节这一路径。

历史剧的发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境界,观众们既想要寻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获得影视效果,但是同时又要求遵循历史情节,加大了历史影剧创作难度。

多方融合,展望未来

对于历史剧中虚拟性和真实性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在《论历史题材电视剧随想》中就曾写到:“总而言之, 我以为我们一方面肯定艺术虚构之必要, 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不能随便修改历史;对历史事实(包括人物) 的本质有了明白认识以后,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虚构的。”历史影视剧的制作中必要的虚构和情节的丰富是适应观众需求和影视品制作的必由之路。

正如龚书铎教授所说,拍摄历史剧,不意味着可以篡改情节或者是篡改人物形象,历史就是历史,是真实发生且客观存在的,影视剧的丰富和创作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之上。2017年上映的《琅琊榜》中,是根据中国封建王朝南梁武帝时期而改编来的。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纠纷,也没有荒诞虚无的历史情节,剧中的历史姓氏、地理分化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在历史上都是有迹可循的。同时,这部剧被选评为2015年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优秀电视剧”,不止国内,《琅琊榜》还上了非洲电视节,甚至美国网友称这部剧为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对于历史真实和情节的适度发展的融合,是这部剧的突出特色。

在当今追求娱乐和放松的影视环境中,必然要求历史创作需要结合实际对历史进行“添砖加瓦”,用以丰富历史故事情节。但是要寻找一个娱乐和严肃之间的平衡点,才是一个创作者真正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获得了8.8分的豆瓣评分的《长安十二时辰》虽说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原型。剧中故事结局和唐代由极盛而衰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历史的尊重以及情节的丰富更能使影视作品获得成功,既要满足观众的历史情节,跌宕起伏的需求,又要遵循历史足迹。

历史剧在新时代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变化着,也极易受到娱乐化风气的影响。走好历史影视剧的每一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创新,丰富,情节吻合大众观看的需求是历史剧所面临着的挑战。

对于历史剧发展,中国也做出相应措施加以引导。10月30日,广电总局官网发布了《关于报送第三批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选题的通知》,通知中就有提到:“聚焦四个方面进行策划、申报”,其中第四个便是聚焦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此外,广电总局还在第二批名单中新增加了《大秦帝国之天下》《圆明园》两部历史正剧,引导历史剧发展。

“聚焦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是广电局文件要求,更应该是每一部历史剧创作的要求和准则,把握历史总体大方向,在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做好定位之后对于细节加以发挥。结合所处时代背景服饰,语言,去除历史剧过多的娱乐色彩,专注于娱乐和严肃之间的平衡点是历史影剧脱颖而出的关键。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精神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文章
  • 人丑就该多读书?
  • 大学生“聚餐社交”,其实没那么复杂
  • 大学生兼职频遭“黑手”,怎样保护“唐僧肉”?
  • 大学生时评,观点时代的青年视角
  • 西南科大再现猥琐跟踪男 校方处置结果却让人心寒
  • 手机依赖症调研之高校行
  • 做好学班不容易
  • 答题软件校园风行 沦为应试教育帮凶
  • 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杯男子篮球赛
  • 舌战群儒,一展锋芒——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辩论赛十六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