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兆逸 来源于:家长学院
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讲述的是中英两种教育模式的较量,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师生关系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联想到了一个曾经在课堂上听到的故事“鱼牛的故事”。
老师上课在讲解“建构主义”的概念时,给我们插入了一个“鱼牛的故事”。大家的第一反应觉得很滑稽,因为小视频中的动画人物非常“粗线条”,但是整体地回忆起来,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非常清晰,逻辑线条很明显。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共同生活着一只青蛙和一条鱼,鱼特别想看看池塘外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是苦于不能离开水,只能要青蛙帮它描述一番。在青蛙的描述下,一直生活在池塘里的鱼将“牛”想象成了拥有鱼身,却长着黑白相间的斑纹和四条长腿的“鱼牛”。
粗略看来,这个故事简单搞笑,但是仔细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又让我联想到了“师生关系”。故事中的“鱼”因为没有身体力行,只听信了青蛙对于陆地上牛的简单描述,内心里面没有对“牛”的具体形象,而仅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最终造成了错误的理解。
通过后期的进一步学习我了解到,这个故事属于“建构主义”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建构主义主要研究知识和学习相关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故事中的“鱼”却不是知识的主动方,它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其探索未知的途径与过程却有偏差,最终导致错误结论的得出。
在实际的教育体制与学习过程中,我认为中国大多数师生的关系就如同故事中“青蛙”与“鱼”的关系。前些年有一部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引发了中英教育界的反思,片中将中国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英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全方面的对比。中方的老师强调纪律与权威,他们习惯性地让学生直接记住所有的知识点,并加以习题的重复演练达到考试中提笔就写的效果。而英方的老师则注重将学生的能力分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虽然最后考核的每项结果都是以中方老师胜出,但其过程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的结果虽然英方落后,但是在我看来中方的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了知识点,而没有彻底地理解,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转述成自己容易理解运用的“抽象概念”。就像“鱼牛故事”中的鱼,它虽然通过青蛙的讲述大致明白了“牛”是怎样的一个动物,却没有亲眼所见,也没有自行进行探索,所以中方的学生也是如此,只不过通过简单的考试分数不能查验出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罢了。
“鱼牛的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鱼”是新事物的接收者相当于学生,而“青蛙”是新鲜事物的传播者等同于老师。故事的结果与事实所产生的偏差,也正如学生在接收新知识时的不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进行传授?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索。
上一篇: 错的不只是两位当事人
下一篇: 巴黎圣母院大火敲响警钟 宿舍安全不可小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