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玟羽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不可避免的事儿是,一夜之间,活着活着就老了,我们老成了中年……小楼一夜听春雨,虚窗整日看秋山,男到中年,我们也该想想,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近日冯唐的一篇名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的文章引起了一场网络狂欢。“油腻的中年人”这个名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部分网友还列举了自己心中“油腻的中年人”的标准。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理解,明明并不是所有中年男人都这样,为什么“油腻”的便签就二话不说贴在了他们的脑门上?在中年男人委屈的同时,网络污名化正在渐渐渗透向其它群体……
油腻与恶臭 网络互怼的标签
在冯唐的文章中列举了不少避免成为中年油腻男人的条件,例如“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等,这些条件的确反映了我国部分中年男人的现状。油腻的中年男人多为不修边幅、大腹便便,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们多数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注意自己的形象。另一种油腻则是仗着自己有些许的社会经验,就无时无刻不在教训年轻人,或者拿油腔滑调当成文化。
对于这样的看法,有人十分愤懑,有人对号入座,多数年轻人表示自己身边就存在这样的中年人。年轻人与中年人之间的鸿沟逐渐显现,许多中年人不以为然,可年轻人却觉得“油腻”一词对于那些只会教训人的长辈来说再恰当不过了。可是在这场对于中年人的群嘲之后,年轻人也没能逃开“油腻”的标签。
在年轻人看来,如果中年人的“油腻”来自随意的穿着和强硬的态度,那么年轻人的“油腻”则是体现在心理上。公众号“GQ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名为《年轻人的油腻,那叫一个触目惊心》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年轻人油腻起来,多一脸洋洋得意的恶臭,中年人的油腻尽管令人讨厌,但并不使人惊讶;年轻人的油腻却有点细思恐极。”其中也列举了一些年轻人油腻的例子,例如炫富、秀恩爱等,这样的文章让那些张口大喊中年人“油腻”的年轻人们哑口无言。
“恶臭女孩”也是年轻人油腻的一种映照,“恶臭女孩”是形容一些涂着恶劣化妆品买淘宝爆款,拿没教养当真性情,拿作当率真,拿邋遢当不拘小节,拿伪女权当自强独立,拿白莲花当楚楚可怜的女孩。虽然“恶臭女孩”的意思颇为恶毒,却是中年人对“油腻中年男”一词的强力反击。在这样一场大型的网络闹剧中,年轻人与中年人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网络污名化 狂欢的产生
“恶臭女孩”、“油腻中年人”这样的标签被贴在了整个群体身上,可在群嘲的大环境下,反驳的声音被谩骂掩盖,变得微不可察。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标签化往往会形成网络暴力。
前段时间的“江歌遇害事件”,受害者江歌的室友刘鑫就因为在江歌遇难时没有打开家门被贴上了“冷酷无情”“、“没良心”的标签,随之而来的便是网友们的谩骂,网友们激动地指责刘鑫在江歌遇难时不帮助她导致了江歌的死亡。于是在刘鑫一家的所有信息被曝光在网上之后,有骚扰电话不断打入,对刘鑫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不说刘鑫的做法如何,网络标签化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
除了“油腻中年人”、“恶臭女孩”等标签,被强行贴上标签的群体数不胜数,“女大学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群体。
2013年,西南大学硕士贺洁对网络上的女大学生评价进行调查,以腾讯、新浪、搜狐为样本,调查包含“女大学生”一词的文章。她把调查结果所呈现的女大学生整体形象分为受难形象、负面形象、正面形象与中性形象。其中受难包括被欺凌、被侮辱、受伤、死亡等,负面形象则包括放纵、堕落、酗酒等,正面形象包括积极、正直、善良等。调查显示其中受难形象的有46篇,所占比例为29.1%,负面形象有51篇,所占比例为32.2%,中性的31篇,所占比例为19.6%,正面的有30篇,所占比例为19%。从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受难和负面的女大学生形象占61.5%,网络上对于女大学生的看法还是多为负面的。
多数新闻只要贴“上女大学生”的标签就能吸引到读者的兴趣,通过记者的了解得知在网络上对于女大学生形象议题多集中在被包养、受难、求助、贪慕虚荣的内容。这些夸大的报道让部分群众直接为女大学生群体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故意扭曲女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特征。
标签化——网络环境的现状
网络污名化和标签化在生活中很普遍,在这个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比起真实信息更快,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在网络畅所欲言的环境下,言论自由往往在极端情况下会失控,这就出现了“键盘侠”这样的群体,这部分人仗着在网络安全的环境下,不计后果地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例如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安分守己的人,一旦披上网络的马甲,就容易变得盲从且不理性,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对一部分人进行批判。
在对网络环境及网络标签化的清理过程中,法律必须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对于网络媒体进行有依据地规范,网络法律是网络发展的奠基石,没有了法律,网络环境便会难以控制。许多自媒体与所谓的专家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不计后果,为了取得关注只发布偏激的言论,或者在群体上贴一些不符实际的标签,例如在几年前的以为学生被称为“五道杠少年”,因为据媒体报道,这位名为黄艺博的学生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起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且在全国获得过许多奖项,可在几年后实际证明这位少年的成绩却并不理想,之前大肆对于他的报道反而是“伤仲永”的导火索,所以网络夸张标签化的现象只有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才能从根部减少标签化的现象。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张兆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明,隔行如隔山,社会上确实有部分专家偶尔发言不着边际,违背基本常识,完全脱离群众,经不起推敲,因而被网友嘲笑乃至谩骂;专家学者或官员,面对公众发言时,应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求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避免刺激公众情绪。
同时网民的成熟程度,是网络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网民自身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之一,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信谣、不传谣是作为网民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网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理性分析问题,不要被"带节奏"。网络污名化和标签化在网民理性的条件下,能被很好地解决。
部分以恶搞为时尚的现象,是一种是非颠倒、价值观念扭曲的不良方向,这样的报道方向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于群众造成不正确的看法,只有权威的媒体发声,一些对于部分群体标签化的偏激看法才会最终被化解。传媒体应提高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地位与责任感,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从而保证网络传播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一篇: 正视伤痕,带笑前行
下一篇: 报效祖国,投身科研,是他一生唯一的执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