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樱蔓 来源于:家长学院
在中国,垃圾分类早已不是一个新命题,但却一直是个推进缓慢的老难题。我国市民自觉为垃圾分类的习惯始终无法养成,以往以惩罚为主的强制性法规从规范立法到行为普及,通常无法一蹴而就,想要达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效果,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回到现实来看,如果市民不在源头处主动进行垃圾的分类投放,那么垃圾综合治理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有关条例修改过程中,确实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对垃圾分类的管理,但只靠政府的单方面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市民对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了破解“垃圾分类难”这个老难题,重庆从今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要求生活垃圾按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实施分类。到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街镇比例将达到50%,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主城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相关企业,以及主城以外区县(自治县)党政机关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在主城区23个街镇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同时《办法》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设有奖励措施:市、区县政府按照相关规定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市民扔垃圾扔出各种“福利”。
如何让市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我们让大家扔的每一袋分类垃圾,都能得到‘回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中新网记者展示了一个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这个智能垃圾箱采用人工智能模式,可以实现自动消毒、满载预警,还能关联手机APP实现自助投放和实时返现。”该负责人说。
以九龙坡区的半山七号小区为例,市民只要根据分类名目选择扔垃圾,就能在垃圾卡上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在对应积分柜里购买生活必需品。这种奖励机制让居民开始主动了解并实施垃圾分类,久而久之,居民分类扔垃圾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据了解,半山七号小区实行“一卡一户”的规则,在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之前,小区每天会产生3-4吨的生活垃圾,而现在每天平均会产生2.5吨左右的生活垃圾,说明在对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分类处理后,生活垃圾有了明显的减量效果。
自《办法》实施以来,重庆市政府在强制的基础上,用行之有效地方法引导试点居民自觉自愿地去做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可见,垃圾分类做得好,完全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奖励,让市民每天的付出不仅利在千秋,而且可以收获看得见的回报。有奖有罚,更多人便会参与进来,并慢慢将此变为一种举手之劳的习惯,从而垃圾分类尽快实现全覆盖。
上一篇: 面具之下,嘈杂又如何?
下一篇: 明星为何频频变“毒鬼”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