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下,嘈杂又如何?

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学习 > 快乐大学时光

面具之下,嘈杂又如何?

作者:何袁婕       来源于:家长学院

面具之下,你不知他是好是坏,是笑是怒。但他至少开口说话了。

有人说,当代人活在面具之下,网络匿名将人性中的恶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一串串数据代码都带上了罪恶。我想说,即使声音再过嘈杂,网络匿名也为公共议题讨论打开了匣子。

网络中对公共议题的匿名讨论能够达到广开言路的成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公共议题的讨论呢?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需要听到更多真实且多元的声音,匿名的特点使得个体与他在现实社会的表现大相径庭,不受到交流者身份、地位的束缚,人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暂时消失,使得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很可能将平时鲜有机会当众表露的“本我”表现出来。面具之下网络匿名能真正实现对话的平等,关注声音而非声源。我们生活在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我们被身份这层隔膜束缚着。而当掩饰住自己,商人农户、专家学者皆可言论,无惧于自由发挥观点,只要不触及法律,我们都有被平等认知、听取的话语权。

从公众角度出发,匿名参与公众议题的讨论能够促进公众自由发声,匿名“常常代表着对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的理性回应”。当你有异议想发声时,你沉默了,下一次你同意时,也会再懒得说话,政治冷漠的惯性正在衍生。同时匿名、敢于发声也在避免社会问题积压,社会危机的爆发,从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可以发现,与其它动物一样,人类也具有对被孤立的恐惧。因此,人们遇到丑恶或者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时,要么敢怒不敢言,要么选择以匿名的形式发表看法。而网络中匿名对公共议题的讨论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

网络中匿名性的公共议题讨论使得政府最终能到达良政善治的效果。一方面,每次公众议题的讨论都是对民众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议题本身指向的社会问题和制度为政府完善国家治理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要想达到良政善治,施政者只有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综合分析基础上施政,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意见可能偏激、可能理智,但如果没有哄闹之声,政府施政的迫切性又在哪里?

也许我们会看到诸多由网络其本身自由开放特性使问题在匿名的面具下被无限放大,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非议,但我们要清楚一个事实:泥沙俱下,但河床之上终究有密网兜着。公共议题的讨论只是政府发现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源头。政府决策者有明亮的双眼,在体系的筛选之下,嘈杂的叫骂声一定不会出现在政府议程文案上。

我们开始厌烦、甚至憎恨网络中纷纷扰扰、无理无智的评论,但在公共议题的讨论中网络匿名却可谓之“普世良药”。




上一篇改革春风吹满园

下一篇重庆扔垃圾能赚钱,垃圾分类从奖励做起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文章
  • 人丑就该多读书?
  • 大学生“聚餐社交”,其实没那么复杂
  • 大学生兼职频遭“黑手”,怎样保护“唐僧肉”?
  • 大学生时评,观点时代的青年视角
  • 西南科大再现猥琐跟踪男 校方处置结果却让人心寒
  • 手机依赖症调研之高校行
  • 做好学班不容易
  • 答题软件校园风行 沦为应试教育帮凶
  • 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杯男子篮球赛
  • 舌战群儒,一展锋芒——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辩论赛十六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