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梦园 来源于:家长学院
11月6日,在经过435天的整改后,滴滴顺风车带着自己的试运营方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面前。方案规定,每天运营时间为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一点(女性为早上五点到晚上八点),这一以性别划分权限的行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面对大众的指责,24小时后,滴滴顺风车对所有用户的服务时间均为早上五点到晚上八点,逐渐平息了大众对滴滴顺风车限制用户时间的争议。然而,保障用户的安全并不能仅靠限制用户的乘车时间,从监管方面下手才应该是滴滴顺风车整改的关键。
针对最近试运营方案中限制用户的乘车时间这一争议性举措,滴滴顺风车在微博上解释:“按照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数据,在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里,夜间是刑事案件的高峰时段。2017年发生在夜间的出租车司机犯罪案件为52起,占出租车司机整体犯罪案件的30%。”由此可见,滴滴顺风车之所以设置时间限制,是为了保障用户的安全。但是,守住时间线就真的能够杜绝犯罪案件的发生了吗?要知道,2018年“乐清女孩”被杀的时间可不是在晚上八点之后,而是在白天下午一点。仅仅靠守住时间线来降低犯罪率,恐怕到最后给用户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对滴滴顺风车的“厌恶感”。
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对司机的监管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滴滴顺风车在本次的试运营方案中再次加强了对有前科记录的司机的审核和排查,企图通过排除有犯罪前科的司机来杜绝行业中的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是,从犯罪心理学这一角度分析,每个人都存在着犯罪的可能,每个人的个人际遇、生活和成长程度的不同,导致犯罪的心理被激发的可能也有所不同。而滴滴顺风车只是对有前科记录的司机进行了排查,对没有前科的司机未进行严格的审查,也未采取措施防止司机犯罪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滴滴顺风车并没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完善监管制度体系,这样浮于表面的监管措施并不能真正地填满用户的安全感。
最近两年来,滴滴顺风车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将大众置于“丢失安全感”的恐慌当中。滴滴顺风车的监管措施逐渐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但监管并不是死死盯住司机的信息、一昧提高司机审核标准、限制用户的时间,而是要对整个顺风车运行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将监管和技术相结合,为安全兜底。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安全专家彭成认为:“跟传统巡游出租车不同,网约车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安全度,有更大的精细化管理空间。”滴滴顺风车可以借鉴用户的意见,在设置一键报警装置的基础上,采取监控车辆运行全过程、分享行程、干扰车辆线路异常、客服全程服务等技术,提高用户的安全感。
然而,滴滴顺风车无论怎样发展,企业的性质无法改变,盈利与责任这块平衡木是很难迈过的坎。单靠滴滴完全实现安全保障属实不易,政府和交通部门的有效措施和政策才是推动滴滴实现全面安全化的主要支撑。2018年8月28号,对于“乐清女孩被杀”案件,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王富民在接受媒体问政时透露,“滴滴出行出现那么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它一直拒绝接受政府的监管,至今始终没有把车辆信息和形式线路传到政府监管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交通部门完全可以采取强制性介入措施,规范和制定平台监管细则。某国内高校知名法学教授刘叶(化名)指出:“国内公安部门应当建立起和滴滴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去沟通的系统,地方公安部门如果需要一个全国性公司提供数据,应当在公安系统内部建立一个沟通或者调取信息的机制,将交通部门和警局所掌握的司机身份信息数据与滴滴顺风车所拥有的车辆的相关信息数据(包括车主信息和车牌号)相结合,共同推进监管信息透明化、全面化。”同时,针对公安部和交通部门对滴滴顺风车管理职责不明的情况,公安部门应当和交通部门在监管权限上分清纵横分配领域,调整监管体系,完善部门间的分工系统方案,实现公安交通共创安全的顺风车市场环境。
滴滴顺风车作为顺风车行业的“领头羊”,它的回归不仅影响着大众的出行方式,对整个顺风车市场都至关重要。如何完善整改措施,保障用户最起码的安全,真正地在顺风车行业立稳脚跟,这是滴滴顺风车在回归之路上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 宇芽被家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下一篇: 对堕胎合法化说“No”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