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小倩 来源于:家长学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教学信息的搬家,即从传统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变为现代多媒体信息化呈现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始时就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在中国大部分区域并没有完全实行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一师,一黑板,一课堂”仍是大多数中小学的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在中小学社会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是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传授教学内容,凸显的仍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因此,教师必须要转换角色,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多动脑以及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传统理论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学困生。布鲁姆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他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当前,IT科技发展呈现四大特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与此相适应,云教育、智慧教育、数据挖掘、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先行地区、先行学校的共识。根据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宏观规划,全国各地“云教育”、“智慧教育”风起云涌,翻转课堂、微课程风生水起,电子书包、移动学习、3D打印,泛在学习已经不再陌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各中小学校要明确信息化环境不是单纯地建立一个学校网站,不是联入互联网并做几个漂亮的页面,相反学校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校园网、“校校通”等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工具,它并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成为教学的全部,我们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认识、来把握,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部分当下中小学家长可能会考虑互联网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定制“绿色手机”替代其他终端成为数字化学习首选,反而有利于把孩子拉出数字化游戏误区,走上数字化学习正道。我国实行中小学信息化课堂,是顺应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 离别在即,讲不出再见
下一篇: 时光之约,终睹一颜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