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矫情文学”:反省虚浮却莫嘲讽真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学习 > 快乐大学时光

“反矫情文学”:反省虚浮却莫嘲讽真情

作者:高若菲       来源于:家长学院

近日,豆瓣“矫情文学品鉴小组”走红,在这个小组里,网友们从各方收集令他们浑身难受的矫情文学,并将其分门别类,供大家吐槽。在短短半年内,其便累积了6万多名成员,近万条帖子,一场“反矫情文学”运动就此开始,这股风潮还一举扩散至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设有言而非志,谓之矫情”,在当下语境中,“矫情”往往用以形容某些夸张、矫饰、看似作怪炫奇实则空洞无物的表达方式。在品鉴小组成员和各路网友的盘点中,有经典作品句段被误用、滥用导致的“矫情”,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等,也有因时过境迁产生“矫情”之感的语句,许多套用、模仿和渲染更增加“矫情”的意味。

回顾“反矫情运动”本身,网友们“反矫情”的理由不少,最主要的还是聚焦于批判词语堆砌的滥用与不贴切,人们只是在消费话语的符号和标签,而流失表情达意的真实感,如雪莉去世之后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在浏览“反矫情”的矫情文字品鉴小组成员发帖之后,笔者却发现品鉴小组将“矫情”分类为app 端矫情,网页版矫情,书里的矫情和朋友圈矫情四种,而且已经由最开始的“矫情文字”的文学性批判上升到一些文字背后的行为批判,如某些帖子中嘲讽建群“网络正义法庭”的过家家行为,将批评场域伸向相对私人化的“朋友圈”。“反矫情”在反对虚假、空洞的同时,也有过火之嫌。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一些人在私领域内本意是借文字抒发情感并无不可,可以说,尽管“反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真”的呼唤,但另一方面,“反矫情文学”也要开列清单,产生金句,甚至以挂他人的私领域表达为乐,在实质上,它可能以反自恋的姿态成为封闭圈子的另一种“自恋”。一些‘反矫情’爱好者认为的“自己以为多情,却不知道在别人那里就成了劣质的文化口红,这也是缺乏判断力”观点,可能会不顾个人经验的偏隘而将某些“真情”的表达指作“矫饰”一概摒弃。毕竟个人的文学爱好、文字表达也受其个人经验(如阅历、年龄、教育程度等)的影响,而在这个理性主义盛行的年代,过度在私人场域(如朋友圈和QQ空间)“反矫情”会导致人们过度审慎地表达个人情感,情感尤其过度激越的情感会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可笑乃至危险的因素。但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来说,其情感经验与情感表达承载着延续性而非常珍贵,它不应因惧怕“矫情”而导致无法抒发。

在“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断章取义的“金句”被滥用、误用,的确可能会阻碍经典作品的传承,人们浅薄地从个人角度扭曲原句的意思,或者陷入个人狭隘的情感囹圄,不利于审美素养的提升。但反省“矫情”的最终目的恰恰在于对真情的呼唤和表诉,鼓励真诚也反对虚浮,当“反矫情文学”站在居高临下的地位审视他人的理解与个体化表达方式时,就脱离了其初衷。我们终究不应该以“矫情”一词所包含的虚伪造作的含义去否定“真情”的存在,只有持不同情感态度的双方包容、倾听与相互理解,减少“反矫情”的泛化和某种精英立场,才能让文学真正健康发展。




上一篇中国国防建设备量的不足及对策

下一篇制定婚丧事宜操办标准,是移风易俗的好事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文章
  • 人丑就该多读书?
  • 大学生“聚餐社交”,其实没那么复杂
  • 大学生兼职频遭“黑手”,怎样保护“唐僧肉”?
  • 大学生时评,观点时代的青年视角
  • 西南科大再现猥琐跟踪男 校方处置结果却让人心寒
  • 手机依赖症调研之高校行
  • 做好学班不容易
  • 答题软件校园风行 沦为应试教育帮凶
  • 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杯男子篮球赛
  • 舌战群儒,一展锋芒——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辩论赛十六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