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淑敏 来源于:家长学院
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实现了3D全息投影、数字化网络、5G技术、AI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的变化的同时,也催生了新业态与新模式的变革。而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为现代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
疫情爆发后,各地的博物馆受其影响纷纷关闭线下展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院等多个博物馆纷纷将藏品搬至“云端”,开启了一场虚拟展览—“云展览”。全景故宫、数字敦煌、诗意长安的展示,催生了博物馆展览的新业态与博物馆开展的新模式变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表示:“云展览”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标志性事件,成为特殊时期博物馆服务的新形态。”
据统计,在防疫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展品,全天全方位在线展览,全国访问量突破50亿次。那为何博物馆云展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收集,我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打破了时区与地区的限制。“云展览”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互联网技术,对实体展品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深度加工,将信息上传至“云端”,让人们集体“云游”博物馆。这种方式摆脱了线下参观博物馆的时间、空间局限,为观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观展的途径。同时,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博物馆展品与观众的实体界限,打破了文化展品的国别界限,让观众如亲临现场般感知中国文化。这不仅了优化观展体验,也大大降低参观成本。
第二,增加了展览内容与展览方式的多元化。通过电脑技术将无法在传统展览中全面呈现的文物背后故事,超链接于“云展览”的数字空间中,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的用户,提供多元化、立体化、分众化的展览内容,把展览理念和展览相关资源最大限度传递给受众。3D扫描、VR虚拟、网络云直播、5G技术,AI技术等新技术与藏品有机组合,让观众通过“云端”在各个虚拟展厅中“云游”,同时有效弥补了没有现场观展的真实感,增加观众的直观体验、互动趣味,使展品更具真实感和表现力。新技术、自媒体平台与博物馆展品知识充分结合,扩充传统文物的文化背景、相关知识、展览形式,开发虚拟全景、短视频、图片库、知识标签等新内容,打破单一化、平面化、分散化的文物知识形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图谱化的文物知识体系。
第三,拓展了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各家博物馆通过“云讲解”、“云直播”、“云课堂”、“云活动”等方式传播网上博物馆,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网络新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合作,进行博物馆云展览的推广与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同时,有央视新闻、新华云直播等诸多媒体平台的全力推广,也大大增加了云展览的知名度与传播度。
第四,符合时代的潮流,贴近人们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来获得信息、了解时事,通过网络信息来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博物馆开启的云展览无异于给了人们一个更方便、更贴切的方式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现在不需要人们在无数个博物馆穿梭,不需要特意的时间,不需要特定地点,只需要打开手机或者任意一种连接网络的工具就能“云游”博物馆。
毋庸置疑,博物馆云展览为博物馆打开了一扇文化交流的“新窗户”,打破了展览空间与藏品地点的界限,开辟了民众个人与博物馆直接联系的虚拟空间。“云游”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观众不能到现场观展的遗憾,也让公众从不同角度去学习及理解藏品以及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上一篇: 新时代下的地摊经济
下一篇: 沉默有时不是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