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害者有罪论”下的忧虑

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学习 > 快乐大学时光

女性“受害者有罪论”下的忧虑

作者:柳嘉慧       来源于:家长学院

曾经,女孩白日乘滴滴遇奸杀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一大波“安全教育”的宣传纷纷袭来,“杀人犯”可怜身世的报道又紧随而来,不由得让我联想到韩剧《汉谟拉比小姐》剧情:遇到职场性骚扰的女性被指责神经脆弱、抗压能力差;男性上司反而以证人德行有亏进行“荡妇羞辱”,企图掩盖自己的罪行;还有被上司压榨工作到十二点的女法官,还要被指责是女性工作能力差。这折射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尴尬,还充满着“受害者有罪论”的调调。也不仅仅是女性,而看到这些,我只想说,无论受害者自身有多少错处,都不是他们遭到伤害的理由,伤害事件的发生,原因百分百是怀揣恶意并任由这份恶意滋长的人的存在。

其实,“受害者有罪论”这样的论调在中国有其深厚的生存土壤,自古儒家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固然是高尚的品德,但这样的传统难免总是令人从自身找问题,在个人的失误中必然要先从主观找问题,但受到他人伤害之后仍旧这么想,就问题不小了。当这种思维霸占了舆论之后,每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都习惯关注受害者:她穿着暴露吗?尽力保全自己的安全了吗?她是不是太过敏感了。在空姐乘滴滴遇害之后,在辅修课上,一位女性老师就反复强调了一个女性在大晚上出行是不明智的,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且不说空姐深夜打车是否明智,这一次发生在大白天、受害者穿着也根本称不上暴露的奸杀事件,还不足以证明恶意才是犯罪发生的原因,并且占比百分之百吗?这个时候,我们的舆论除了应当保护好受害者的隐私之外,更应该把目光投在施害者群体上。我们要关注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和状态,但绝不是在报道中宣称他们多么可怜企图大众试听,而是要以他们为戒,在教育中有所作为。

近年来强奸、猥亵事件频频被爆出,有的施害者是看似普通老实的老百姓,有的是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我在网上看到不少表达自己“厌男”、“恐婚”情绪的女性。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街上看到一些身材魁梧的男性总是不由自主地远离,对那些看起来成功优秀的男性总回想他们他们是不是“直男癌”。暑期在京东买电器特地挑了周末父母会在的时间来送快递,就生怕那种快递员、外卖员欲图不轨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安全意识”真的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吗?我看到滴滴取消暂停顺风车业务之后出现的一篇关于勤勤恳恳靠谋生活顺风车司机的报道,我相信这个世上更多的是辛勤工作的外卖员、快递员、滴滴司机们,更多的是正直勤恳的男性,但是能因为大部分人是正常人、小部分人浑水摸鱼,就拿那小概率会受伤的人的未来、性命去冒险吗?答案是绝对不能的。而那些因为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受到影响的正直的人们,不就是负面影响吗?女性的人人自危,对男性的信任感的渐渐消解,不就是负面影响吗?

这样的现实令人悲伤,更令人警醒。身为一名教育学的学生,我一直思考这其间存在的教育问题。中国文化环境对性相关的避而不谈和压制,导致性教育很难开展,尤其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造成了许多人对性欲的不解和压抑,所谓在沉默爆发,这种压抑正容易“爆炸”,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另一方面,从男童揪女孩儿辫子等“欺负”行为,父母会说:“哎呀他是喜欢你嘛。”之类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出男性教育中关于“尊重女性”的缺失。而在女性的教育中,女性面对男性的“下位者心态”也应当被相应地减少,什么“男孩子理科学得好”、“男孩子容易拔尖”、“女孩子力气就是小一些可以娇气一些”、“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之类的话,是一种刻板的禁锢,这种下位者心态容易让女子把男性当成“依靠”、“顶梁柱”、“天”,引发相处以及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关于两性关系的教育,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当今,女权主义盛行,女性群体的未来是什么样,我却依旧很迷茫。美剧《使女的故事》令人脊背发凉。我所能做的,只能是让自己越来越强,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不用依靠任何人。




上一篇高校老师课堂发表“不当言论”被举报:课堂上,老师应该明白的3件事

下一篇是时候摆脱“伪女权主义”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文章
  • 人丑就该多读书?
  • 大学生“聚餐社交”,其实没那么复杂
  • 大学生兼职频遭“黑手”,怎样保护“唐僧肉”?
  • 大学生时评,观点时代的青年视角
  • 西南科大再现猥琐跟踪男 校方处置结果却让人心寒
  • 手机依赖症调研之高校行
  • 做好学班不容易
  • 答题软件校园风行 沦为应试教育帮凶
  • 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杯男子篮球赛
  • 舌战群儒,一展锋芒——矿业学院积极参加新生辩论赛十六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