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佳 来源于:家长学院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因换了导演,此次的内容相较《舌尖1》《舌尖2》有了很大的变动,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豆瓣评分一路跌至4.1。但是不管网友们如何评价,章丘铁锅、稀豆粉、胡辣汤这些器物或美食还是伴随着争议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入大众视野的不止它们,还有一个我们陌生又熟悉的东西——纪录片。
回忆过往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说到纪录片,很多人可能想到英国BBC和日本NHK的纪录片,但如果说到国产纪录片,很多人也许想到的就是现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去年的《二十二》、还有儿时看的《动物世界》。
纵观世界纪录片的发展,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步电影《火车进站》开始,电影的纪实效果就已显现出来。再到纪录片创始人罗伯特·弗拉哈迪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北方的纳路克》,标志着纪录片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后,纪录电影的标准格式也不再那么严谨规范,它们混和着直接电影的访谈,不断游移变化的拍摄场面,以及编辑过的片断等,并且通过旁白和配乐串连在一起。安东尼·奥尼的《猪年》首先开创了这种合成式的格式,并主导了此后25年之久的纪录影片创作。90年代以后,世界纪录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纪录片齐步发展。
视野回到国内,去年《二十二》的票房累计1.17亿,可以说是国产纪录片的票房巅峰了。但与同期上映的电影《战狼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商业片相比,票房就显得有些逊色,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度还是稍显逊色。并且《二十二》的成功也只是个例,一方面它以慰安妇这一敏感的历史性话题作为主题,另一方面它有同类型纪录片《三十二》打下的观众基础,再加上有张歆艺等明星自发宣传为其宣传。而其他纪录片的票房只能用“十分惨淡”一词来形容了。
从各种数据来看,纪录片现在在我国市场上是“不受宠”的,但它也曾有过“黄金时代”。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纪录片有过辉煌时刻,也有过险些跌入谷底。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产纪录片进入了以纪实主义为主的黄金期,各类题材纪录片都有涉及。风光文化篇《话说长江》,历史纪录片《莫忘八·二九》,人物纪录片《雕刻家刘焕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造的新阶段。第一次让纪录片有了故事性和戏剧性,也是第一次使记录片实现了声画合一。1990年上映的《流浪北京》则标志着国产独立纪录片的诞生。这一时期,纪录片在国内遍地开花,《人与社会》《沙与海》……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纪录片在各个电视台的收视率明显下滑,纪录片的创作热潮也逐渐退去。在各个卫视播出的节目上,电视剧取代了纪录片,纪录片就慢慢从黄金档退到深夜档。国产纪录片行业进入了10年的萧条。
分析处境
在电影业界有这样一句话:“纪录片就电影院里其他影片的炮灰。”纪录片与欧美大片、IP巨制等类型的影片相比,不难发现纪录片在正在面对一种及其尴尬的境遇。而这般尴尬境遇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导致的。
首先,纪录片选题不出众、拍摄素材无聊、剪辑粗糙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看感受,进而影响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像与地理类型的纪录片,前人已经拍过很多,如何能从这一平淡的选题中做出新花样?这需要在前期策划、拍摄素材和后期剪辑上下足功夫。像我国与美国国家地理合拍的地理纪录片《鸟瞰中国》,同样是拍摄我国地理风光,但它凭借全新的观察视野与色彩鲜明的影像,再加上精妙配乐和精巧的构思,第一次从空中展示了我国幅员辽阔和多姿多彩的地貌。正是这些原因使得《鸟瞰中国》从众多地理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资金不足,推广不足也是当下国产纪录片面临临的窘境之一。体制内的纪录片是依靠政府及媒体投资拍摄,而体制外的纪录片只能依靠导演及其团队自筹,但这种方式能筹集到的资金是极其有限的。一般来说,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应该包括制作环节、播出环节和营销环节。国产纪录片在营销环节上可以明显看出发力不足。一方面是很多纪录片是由政府投资,无需考虑经济回报;另一方面,很多纪录片推广难度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成品的出炉已耗费人力物力,事后的宣传推广“心有余而力不足”。推广不到位,导致部分纪录片只能在有限的小范围内传播,然而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人才队伍不足,是国产纪录片面临的又一窘境。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相对其他国家是比较缓慢和滞后的,因此在人才队伍问题上就会显示出储备不足的问题。《舌尖1》的高水准就取决于它幕后的团队。这个幕后团队不是央视的,而是在当时中国纪录片行业里能找到的最优秀的年轻人。“慢工出细活”这是纪录片成功的秘诀之一,而这种制作方式在人才匮乏的时代是很难满足纪录片的发展需求。另外,高投放、低产出的纪录片市场现状,也加剧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工作者转向影视剧制作,人才缺乏问题更加凸显。
在商业片的冲击之下,纪录片的困境更加凸显。商业片无论是在投资上、推广上还是内容上相较于纪录片都是占有很大优势,所以很多观众会更加乐意去看故事片。相较于纪片的平铺直叙,故事片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剧中的人物或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或有起起伏伏的传奇人生,再加上剧中会有流量小生、小花,精美的服饰和华丽的场景作为支撑,哪怕不是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芳华》那般大火,但还是有广大的观众乐意去观看它。纪录片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枯燥无聊的,所以从受众角度分析,观众不愿去看纪录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审查制度严苛,敏感题材拍摄受限。在我国,无论是拍摄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需要提前审查的。纪录片本身就是用来记录真实的,因此难免会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像这类选题是很难通过审查的。然而通过审查也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很多审查。也正是在这一体制之下,很多纪录片通过种种限制之后拍出成品,但能否在影院上映,又需另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因无法上映而全部打了水漂,这对相关人员来说又是一大噩耗。《大同》《克拉玛依》等纪录片都是在各种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的,但都未能逃过在国内被禁播的命运。
展望未来
2010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2013年,纪录频道发起了成立了中国纪录片联盟……这一系列动作,使我国纪录片行业逐渐回暖。
此外,一些有志于培充中国纪录片的民营机构也纷纷出现,比如真实传媒有限公司,雷禾传媒机构等。虽然数量不多,但目前都出品了不少优秀作品。而在网络方面,搜狐纪录片频道和爱奇艺对纪录片的宣传推广,也起到了不少的作用。这些网络公司甚至开始投资纪录片的生产,搭建交互平台。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也出现了CNEX这类组织,不但资助初步加入纪录片制作的新人,还帮助这些新人推广作品,每年在全国各高校免费播映,还推荐到一些国际影展上销售。
近几年,纪录片又一次次以不同面孔涌入大家的视野。纪录片数量增多、涉及的领域也渐广,表达的内容也更加有深度,给人的思考也不断深入。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变迁,审视现实生活的窗口,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门》讲述了中南医院妇产科的发生的事。面对妻子、孩子、金钱之间的抉择,一边是亲情骨肉、一边是内心的审判;《冈仁波齐》为人们揭开西藏朝圣神秘的面纱;《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是以年轻的视角望进古老的故宫深处,呈现“文物医生”和他们“文物复活术”的故事……
纪录片制作团队的年轻化和他们对纪录片认识的深入,也为国产纪录片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90后导演曾宪益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做纪录片可以透过拍摄不同人物故事去看待他们这个特定领域的人所发生的事情,而且是全动态、全真实的记录。真实影像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这或许就是纪录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我国纪录片从业者能否抓住机遇,使国产纪录片迎来又一个春天呢?
上一篇: 舆论失焦,认识需深刻
下一篇: 魏俊华:用锅碗瓢盆创声音奇迹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