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王娇娇 • 图/来源网络 来源于:家长学院
“今天没吃米饭,还是坚持吃了个甜点,求夸”“夸夸群也不能消解压力,还是找个女朋友抱一下”。最近,关于“夸夸群”“喷喷群”的讨论撑起了舆论的半边天,各自为营的高校夸夸群如雨后春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集中爆发的夸夸群以盈利为目的,用商业手段把夸奖“物化”,不仅把原本有趣的事情变得尴尬,也缩短了夸夸群的生命周期。
在现代人心理需求与社交需求的双重呼吁下,夸夸群应运而生。首先,获得尊重和认可是人在群体生活中的重要追求,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模型,即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人们渴望加入社交圈并赢得尊重。我们希望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赞美,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遭到抑制。家庭教育从小灌输“为人低调”的意识,生活中的夸奖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导致我们很少被人夸奖,也不善于用轻松调侃的方式表达赞赏。
其次,夸夸群是对“杠精”和“喷子”的对抗。所谓的“夸夸群”和“喷喷群”大都属于陌生人圈子,这个很有意思:有时候陌生人可以毫无理由地帮助别人,有时候又不由分说地恶语相加。“怼怼群”“喷喷群”是网友们早期的“神仙操作”,自诩可以提高人的心理承受力,难免戾气过盛。心理学家表示:长期待在这样的群容易滋生焦虑情绪。相较而言,夸夸群的“彩虹屁”能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使不能真正帮助被夸者解决问题,但不失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渠道。这也是夸夸群能在竞争中占领大半江山的原因。
因此,夸夸群聚集的陌生人圈子,可期成为现有社交方式的补充。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是夸夸群的主力军,含蓄的现实社交与开放自由的“第三空间”社交相结合,他们形成了线上调侃,线下焦虑的双重人格。有网友调侃自己是“酸菜鱼”“土豆丝”,表现出孤独感和“丧”文化。这也说明,网友的某些情绪和日常琐事无法直接展示在熟人圈中,他们不被理解,不被关注,更得不到赞美。在夸夸群中,陌生人毫无保留的“夸”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夸夸群能够生存的本质。
现代人拥有QQ、微信等强熟人社交工具,有豆瓣、知乎这类垂直交友平台,但缺少与陌生人圈子相处的渠道。夸夸群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地域性的夸夸群为参与者提供了双倍快乐源泉——被夸者感觉自己成为群体的焦点,“夸夸er”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人批评说:“赖床、逃课这种事也被夸,大学生成了长不大的‘巨婴’”。难道当事人真的无法衡量自己行为的对错?大多数人是抱着娱乐心态,体验带有调侃性质的“假夸”,只要能缓解压力,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说:“能把我从困苦生活中解救出来的,真的只有我的沙雕网友了。”
夸夸群方兴未艾,有些人看到了商机。大学生们自告奋勇当起了“夸夸er”,电商平台推出“专业夸人,定制服务一应俱全”的广告,吸引消费者。群里人来人往,每天都有新人进来求夸,按照时长计费,群外则排起了长队,俨然形成一条产业链。夸女生漂亮、善良、可爱,夸男生有责任感、幽默、体贴。在对他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肤浅的赞美,不仅达不到温暖感人的效果,甚至会形成讽刺,惹人反感。流水线式的赞美话语,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被夸者没有享受到本该有的快乐,夸人者也只是例行公事,绞尽脑汁想着各种讨喜的文案。这样的夸夸群实际上是在自掘坟墓,缩短了它本来的生命周期。盈利性夸夸群改变了原有的主次地位:在作为社交圈的夸夸群中,被夸者是主体,夸奖的人是随机的,谁感兴趣谁就夸。一旦披上商业的外衣,“夸夸er”要比拼谁的语言功底更厉害,能在更短时间内制造更多的“彩虹屁”,这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明星“夸夸er”竞赛。商业性夸夸群建造了一座“围城”,群外的人想进来,群里的人想出去,很快就会冷场。赞美千言万语,真诚第一条,想打商业算盘,趁早收收心。商家不妨开发一款专为陌生人提供社交服务的应用,帮助更多青年释放生活压力,为他们提供向上的动力。
无论“三冬暖”还是“六月寒”,都是人们渴望获得关注的外化表现。这届沙雕网友,不仅创造了“彩虹屁”理论,更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夸夸群存在的必要性,让我们看到了陌生人社交圈的巨大潜能,必须夸!
上一篇: 高级黑的“甩锅”不如低头认错
下一篇: 与祖国共奋进,用青春送温暖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