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临渤海、面黄海,辽宁有2000多公里海岸线。千百年来,海浪拍打、海水倒灌、潮汐侵蚀,滨海多地形成了荒芜的盐碱地。近年来,辽宁坚持推进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目前开发利用盐碱地约700万亩。经过修复治理的盐碱地,正在逐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辽宁省营口市盐田土地复垦项目现场,展板上两幅图片对比鲜明:一张是大片板结、开裂的盐碱地,仿佛大地皴裂的肌肤,令人触目惊心;另一张是连片的水田,嫩绿的秧苗释放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因为土壤含盐量高,这里原本是一片不毛之地,现在经过综合治理改造成稻田,去年亩产在千斤以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盐碱地所”)副所长阙补超介绍。
多年来,辽宁坚持推进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目前已开发利用盐碱地约700万亩。黑褐色的土壤、绿色的秧苗、青红相间的柿子、红色的碱蓬草……昔日“沉睡”的盐碱地上,如今正徐徐铺展多彩画卷。
300余万亩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大幅下降
天边,是广阔浩瀚的渤海;眼前,是一条绵延2公里的堤坝。堤坝一侧的水库中积蓄着110多万吨灌溉用水,另一侧是1500余亩水田,被沟渠分割成30多个规整的方格,嫩绿的秧苗迎风舒展。
“去年亩产水稻1140余斤,今年争取再创新高。”站在大堤上远眺,年逾花甲的林月仙满怀憧憬。林月仙是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具体负责营口盐田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
“以前,这里的土壤含盐量在16‰—94‰之间,pH值在7.5左右,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太阳一晒,土壤板结,比砖头还硬;一下雨,又比豆腐还软。”林月仙说。
转机始于4年前,营口盐田土地复垦项目开始实施。国丰公司与盐碱地所合作,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对这片盐碱地进行修复治理。在每块格田两侧,分别有一深一浅两条沟渠,浅的是供水渠,深的是排水渠。“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需要引地表水对盐田进行‘冲洗’。”林月仙说。
“在盐碱地所的指导下,我们同时通过施加脱硫石膏、深松耕作、秸秆还田等方式改变土壤结构,提升肥力。”林月仙说,目前1500亩水田的土壤含盐量已控制在3‰以内。
“滨海滩涂的盐分主要来源于海水倒灌、潮汐侵蚀,遵循着‘盐随水来,水随气散,气散盐存’的自然规律,千百年来形成了荒芜的盐碱地。”盐碱地所所长李振宇说,改良利用这片盐碱地,主要就是灌溉压盐洗盐排盐、培肥地力等。
“针对全省盐碱地的形成和特点,我们集成创新‘深松耕作破板除盐技术’‘秸秆翻埋隔层压盐农机农艺配套增施有机肥技术’等修复治理技术,在盘锦、营口等滨海地区累计推广面积300余万亩,土壤平均含盐量从4‰降低到2‰,有机质含量从18.5克/千克增加到21.5克/千克。”李振宇说。
良种配套良法,助力水稻稳产高产
“1996年我开始承包土地种稻,当时下了很大决心。为啥?因为我们这是盐碱地,土壤盐度高,水稻产量低。”盘锦市大洼区长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继财回忆,头一年插秧后,秧苗深陷地里,他还以为是工人干活不细致,结果自己一试,才发现问题出在土地上。
怎么办?李继财一咬牙,坚持几年再看!改良土壤、种耐盐品种、学栽培技术……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2009年起,合作社得到盐碱地所的技术支持,水稻产量连年提高,去年亩产达1400多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最初的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2.5%。
“我们根据盐碱地生态环境及耐盐碱水稻的特征特性,分别就手插秧与机插秧两种栽培形式完成了耐盐碱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集成,实现了耐盐碱水稻种植区域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栽培形式的全覆盖。”盐碱地所研究员付立东介绍,“盐碱地上种水稻主要有几个要点:完善的田间灌排工程,选取耐盐品种,培育大龄壮秧以及合理稀植灌水施肥等。”
走进盐碱地所种植基地,连片的盐碱试验田,设施齐备的温室大棚,大大小小的盐水池,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几个盐水池的含盐浓度从1‰到6‰不等,就是为了测试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盐度下的表现。”盐碱地所常规育种室主任张战介绍,他和团队每年平均配制大量杂交组合,创建千余份耐盐遗传群体,还要筛选出10多个耐盐水稻品种,反馈给相关单位进一步实验。
据介绍,自1958年建所以来,盐碱地所持续强化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共育成耐盐碱水稻品种59个,累计推广面积6000余万亩。
将地理劣势变为环境优势
上一篇: 打开 发现湖南⑧丨焰红石渚的世界工厂——看长沙窑彩瓷中的五色大唐
下一篇: 突出防范重点 精准应对汛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